提振市场信心 优化营商环境 让内需潜能充分迸发

时间: 2023-03-28
分享:
字号: [打印]

当下,全球经济面临遏制通胀、防范金融风险和防止经济衰退等任务。从国内看,今年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其中,扩大内需、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恢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

如何着力扩大内需,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如何构建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的力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来自业界、学界、金融界的多位专家和企业家代表围绕上述话题展开讨论。

  

改善和稳定预期 激活潜在国内需求

“扩大内需不仅是当前推动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也是中长期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

王一鸣认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政策重点。要创新扩大消费的政策工具,完善扩大消费的体制机制,激活潜在消费需求,释放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经济增长潜力,推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并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他表示,要放松中高端商品和服务消费的限制性措施,增加教育、医疗中高端的服务供给,以改革创新激活潜在的消费需求。

提高投资效率也是重要的政策着眼点。“扩大内需要促进更高效的投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遵义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由国内总需求的增长所驱动,包含家庭消费、公共产品消费和国内固定投资三个方面,投资是其中最重要的来源。

“要让投资对经济产生可持续的正面影响,需要不断提高投资的效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表示,要提高民营经济的投资占比,给投资者和企业带来较为稳定的预期,从而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充分释放投资潜能。

着力扩大内需,要关注关键环节和重点产业。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认为,房地产将继续在中国扩大内需中发挥重要作用,住房消费升级正在成为新发展阶段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的新引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城乡居民升级住房消费的愿望十分强烈,与居住相关的装修、家具、家电、智能设备、物业管理、租赁服务等迅猛发展。“中国的城镇化潜力和升级的房地产消费需求,将为城市更新、资产盘活及上下游产业链投资提供新的机遇。”田国立说。

“在扩大内需过程中,应重视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在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看来,中国在就业创造和实际工资增长方面表现优异,但从中长期发展看,中国面临人口增长和居民社会保障方面的挑战,只有提高生产率的水平才能实现较高水平的经济增速。

当前,经济恢复的关键在于信心和预期恢复。“要抓住经济加快恢复的窗口期,切实回应市场关切,通过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来提振市场信心,让内需潜能能够充分迸发出来。”王一鸣表示。

  

营商环境好不好 关键看企业的感受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发展之基、活力之源。“特别是在当下,可以说,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恢复的重要支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祁祥表示。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也认为,更好、更有竞争性的营商环境会带来就业、创造、创新、效率和增长。

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国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2月底已达1.7亿户。当下,继续构建一流的营商环境包含哪些重要因素?友邦保险控股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李源祥认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公平对待所有市场参与者,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人才库至关重要。

“营商环境好不好,关键看企业的感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马骏表示,根据近年的调研,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的改善有明显感受,下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关注五个方面:一是提高政策的可预期性和透明度。外资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固定投资数量大、流动性差、投资周期长,尽可能稳定的政策环境十分重要。二是要改进政策和监管的执行方式。一些重大监管政策在执行的时候要给予必要的过渡期,让企业有时间进行内部调整,尽量避免“一刀切”。三是要优化技术标准,规范检验检测和认证管理,帮助外资企业适应中国的相关规则,尽快接轨国际最先进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四是在鼓励创新和市场采购方面,对内外资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五是在数字经济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是一个地区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一级巡视员肖芸就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更加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二是加快完善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规则,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三是对接国际通行制度规则,建设更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肖芸认为,要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着力强化公平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从法律上、制度上把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要求落实下来,以完善的立法、严格的执法支撑营商环境建设。“正视自身面临的短板弱项,以企业需求为第一需求、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继续全力做好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工作。”肖芸表示。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