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区”三周年丨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时间: 2023-09-27
分享:
字号: [打印]

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亲自宣布支持北京的重大开放政策,是北京“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子”,掀开了首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三年来,北京始终践行“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使命,时刻紧抓“两区”政策叠加机遇,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 首年跑出“加速度”,国务院批复方案中的任务落地实施达80%

· 次年增强“显示度”,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评估中名列参评省市首位,充分彰显示范引领作用。

· 第三年围绕“见实效”,在更深层次上推动制度创新、园区发展、项目落地,取得了系列成效。


01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构建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的新高地

三年来,国务院批复“两区”建设251项任务实施率已达98%,促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和北京自贸试验区条例相继出台,10余个专项改革方案近500条措施陆续推出,向全国推广创新经验案例40项,落地全国突破性政策近50项。

聚焦关键要素,以点带线开展重点突破。释放知识产权核心要素价值,树立全国创新标杆。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产权保险试点、知识产权海外纠纷法律费用保险试点,探索为创新药发明专利申请人向外国申请专利开辟保密审查绿色通道备案;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分中心,成立北京市RCEP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下沉、外延”;出台《北京市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为数据知识产权颁发“身份证明”;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同比增长超过60%,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系。紧抓人才这个最活跃要素,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面向全球引才聘才,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出台北京市外籍“高精尖”人才认定标准和外籍“急需紧缺”人才岗位目录;动态升级境外职业资格认可、人力资源开发“两个目录”,将认可的境外职业资格增加到122项,并选取7项“高含金量”急需紧缺目录,使符合条件的人员直接获得相应专业职称,小米科技、北京奔驰等用人单位已通过目录政策引进和评价190余名专业人才,140余名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对应副高级职称;优化外籍人才服务,实行外国人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两证联办”,将办理时限缩短至5个工作日,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优化国际学校布局,持续增强国际化服务能力。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打造外商投资“首选地”。持续放宽外资准入准营,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全国首个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首家外资全资控股持牌支付机构、全市首家外资公募基金、首家外国专利代理机构等近130个标志性项目渐次落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助企提升投资速度。推进“一业一证”“证照联办”“一证多址”“产业用地标准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多项改革,有条件的区域率先试点“首席审批师”改革,陪伴企业历经投资的各关键节点。获批全市首个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通过首个国家级跨境贸易便利化标准化试点;出台支持离岸贸易举措,建设“京贸兴”新型国际贸易服务平台,为“买全球、卖全球”拓展空间。便利资金融通,完备多层次资本市场。北交所高质量扩容持续提速,近期证监会推出北交所“深改19条”,为北交所发展按下“快车键”,截至今年8月底,北交所已有上市公司216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超4成,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9成。依托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建设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使投资退出渠道更加通畅便捷。在全国率先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全流程实环境测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提升资金配置效率。

聚焦重点产业和特色领域,以线带面促进“面”上提升。赋能科技创新。在全国首创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公司型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等高含金量政策;出台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政策措施,已认定英特尔、微软、施耐德电气等三批次73家外资研发中心;打造我国首个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首批入驻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等8家国际科技组织,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开放良性互动。加速数字经济发展。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建立全国首创集规则、机制、技术于一体的可信数据流通服务体系,设立全国首个数据资产交易中心、首个服务跨境场景的数据托管服务平台;依法有序推动数据跨境流动,获批全国首个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案例、通过首家企业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赋能重点产业发展,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实现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车内无人”试点等多项突破。数字经济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数字经济比重超过6成。布局绿色金融赛道。北京绿色交易所立足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正加快建设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发行银行间市场全国首单“碳中和”小微金融债券、落地全国首批新能源公募REITs项目、成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完成北京市首笔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首单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质押贷款等,绿色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开展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人遗专员”等试点,在30家医疗机构开展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总床位4800张,推进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建设,为医药创新和前沿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政策支撑;在一南一北生物医药聚集区设立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为企业从研发、临床、注册到生产、流通提供一站式咨询即时性服务。近3年,北京共有13个创新药、59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占到全国近30%。


02 立足差异化特色发展,重点园区(组团)呈现新面貌

重点园区(组团)是“两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两区”成效的重要窗口。北京市在全市各区推出了20个“两区”重点园区(组团),打造了自贸组团、综保区、特色园区于一体的园区(组团)建设体系。三年来,“两区”重点园区(组团)坚持差异探索,已经形成了错位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面向三片区七组团,以项目为抓手,打造创新、数智、绿色、便利、协同“五个自贸”品牌。搭建北京市首家面向全球的原创新药开发平台、中国国际检验检测科技创新中心、医疗器械产业3C转化平台等一批创新产业平台。加快推进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建设。北京ESG研究院落地运营,构建了全国首个“成本内化与社会贡献”评价体系。社会投资工业项目“拿地即可开工”、“先租后让”项目贷款、“保税物流供应链为单元”的航材共享保税监管改革,一项项营商环境改革措施从自贸试验区发端,走向全市乃至全国。拓展综合保税区网络。天竺综保区突出服务贸易特色,推出航空发动机借助综保区通关免抵税试点、参展艺术品“先入区、后查验”等试点举措;2020至2022年,天竺综保区进出口值年均实现了13%以上的高增速,今年1至7月,外贸规模位居全国空港型综保区首位。大兴机场综保区作为全国唯一跨省域的综保区,完成一期封关运营,率先打造“一个系统、一次理货、一次查验、一次提离”港区一体化监管模式。中关村综保区获批设立,成为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推动特色园区实现差异化发展,中德产业园布局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装备、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服务业的“3+1”产业,已集聚奔驰、宝马、大众等100余家德资企业,其中包括威乐水泵全球第二总部等27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中日产业园已集聚80余家外资企业,包括软银亚洲等世界500强企业新设主体、专精特新“小巨人”、国高新等企业;丽泽金融商务区引进新加坡易付达、伦交所路孚特中国、银河证券、长城资产、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等众多业界大咖,着力打造全球新兴金融高地。


03 围绕高质量项目落地,招商引资实现新提升

项目落地和吸引外资是“两区”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三年来,“两区”入库项目近1.9万个,其中,已落地出库项目1.2万余个,涉及投资额近2.3万亿元。2020年以来,北京实际利用外资559.0亿美元,占全国的近9%,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超九成。多维度拓展招商渠道。首次编制印发投资促进中长期规划,印发实施投资促进数字化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开展“投资北京全球合作伙伴”计划,实施2023年投资中国年北京行动。全方位构建招商惠商体系。构建市区共促的项目库和保障项目落地的协调调度机制,建立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健全沟通交流和诉求解决机制,开通“12345”企业服务热线,上线“外商投资企业诉求采集系统”,实现从问题发现到解决的全闭环;加快推进外商投资地方立法工作,推动外资促进、外资企业服务管理制度化建设。 


04 构建多方位区域协同,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京津冀携手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正在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产业协同稳步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作为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构建起创新链、产业链耦合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累计实施科研项目200余项。积极推进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构建优势互补的高端产业走廊。要素资源融通共享。探索形成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化协作模式、构建京津冀通关物流数据共享平台等一批制度创新成果。打造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涉企信用信息征信链平台——京津冀征信链,实现三地征信信息充分共享和有效使用,自上线以来,共有9家征信机构“上链”,“京津冀征信链”产品调用总量超1800万笔,支持放贷户数超1400万户,助力信贷发放超700亿元。政务服务互联互通。推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已联合推出179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事项,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征收、其他行政权力、公共服务等4种事项类型。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的作用,推动三地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已实现北京市和河北省555项、天津市501项政务服务事项异地跨区域办理。此外,京津冀三地还推进了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三地互认、共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合作机制、签署了《京津冀深化口岸合作框架协议》。三地协同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以开放促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




来源:北京市商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