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迅速增长,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利用老年人对健康养老的迫切期待及信息辨别能力相对薄弱的特点,打着“养老服务”“健康投资”等旗号,精心设置骗局,通过提供免费体验、温情关怀、赠送礼品等手段骗取信任,逐步降低老年人警惕性,最终以高额回报、保本保息等话术诱导投资,非法吸收公众资金,导致众多老年人遭受重大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案例:
湖南株洲退休人员李先生经邻居推荐,参加某体检中心组织的免费体检与健康讲座活动,并多次获得米、油等生活小礼品。该中心业务员小王通过日常问候、温情关怀等方式逐步获取李先生信任,随后以“扩大经营规模”为由邀请其投资,承诺年化收益率高达9%。李先生瞒着家人陆续投入20余万元,初期每月利息均正常到账,然而半年后,利息突然中断,李先生前往体检中心才发现早已人去楼空,随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2019年,在株洲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统一指挥调度下,包括刘某在内的六名犯罪嫌疑人陆续被抓获。警方调查发现,刘某团伙谎称开展正规养老服务,以免费项目诱骗老年人参与,并通过“借新还旧”方式,用新投资者的本金支付旧投资者的利息,制造稳定盈利假象。同时通过注册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多种方式进行非法集资,逐步骗取800余名投资人资金,总涉案金额超过2亿元。2021年11月,株洲市河塘区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刘某有期徒刑八年六个月,其他被告人也分别被判处三至六年有期徒刑。
案例警示:
此类案件通常呈现以下共性特征:
1.“健康”与“财富”双重诱惑:以免费体检、养生讲座等“健康服务”为切入点,利用老年人关注健康的心理建立信任,进而虚构养老投资项目,以高额收益为诱饵实施诈骗。
2.“情感营销”加“高息承诺”组合手段:通过日常问候、上门探望、组织旅游等人情化手段降低老年人防备,再以远高于正规金融产品的回报率为承诺,诱使其投入资金。
3.“空壳运营”与“庞氏骗局”交织运作:不法分子往往注册无实际经营业务的公司,营造合法假象,并通过“借新还旧”方式,用后期投资者的本金支付前期利息,一旦资金链断裂便卷款跑路,最终导致参与者严重财产损失。
防范建议:
1.核资质。投资前应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相关部门公开平台等,仔细核查企业是否登记注册、是否具备相应金融业务许可,警惕“空壳公司”和超范围经营。
2.算收益。理性看待投资收益,懂得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的道理,自觉抵制“高息”“保本”等不切实际的诱惑。
3.问亲友。做重大资金支出或投资决策前,多与子女、亲友或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沟通听取意见,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或情感影响而盲目决定。
4.留证据。注意保存合同协议、转账凭证、宣传广告、聊天记录等相关材料,一旦发生纠纷,这些证据将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