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银发浪潮”的加速到来,我国养老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将贪婪目光投向老年人的“养老钱”,以创新之名行诈骗之实。此类骗局常以“候鸟式养老”“异地康养”等为幌子,通过虚假宣传、虚构项目等手段,诱导老年人投入大量资金,最终导致血本无归,社会影响恶劣。
案例警示:
2014年1月,杜某宁成立德源养老公司,伙同市场部总经理李某明等人,通过电话推销、组织参观等手段实施诈骗。该团伙虚构“全国连锁养老基地”概念,向163名老人兜售“养老消费一卡通”会员卡,谎称资金不消费可获利息,非法吸收资金1227.2万元。经查,所谓养老基地实为租赁场地,所收钱款仅105.36万元用于还本付息,其余资金被用于发放高额提成及挥霍。该团伙还通过签订消费协议等二次诈骗手段,另从118名老人处骗取85.53万元。截至案发,超九成资金去向不明。
2021年4月,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人民法院以集资诈骗罪判处李某明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20万元,责令其与杜某宁共同退赔1195.61万元。本案主犯杜某宁已另案宣判。
典型特征:
当前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虚构概念造焦虑。以“候鸟式养老”“旅居康养”等噱头包装虚假项目,利用老年人健康担忧制造消费恐慌。二是利益陷阱设圈套。通过“预存享6折”“补贴年化8%利息”等话术,以高额返利诱导签订长期消费协议。三是资金黑洞藏风险。募集资金混入私人账户,通过“借新还旧”维持骗局。
识破骗术三步骤:
1.查证虚实: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验机构资质,实地考察养老基地运营情况,警惕“图纸上的养老院”。
2.穿透话术:当听到“限量名额”“政府背书”“稳赚不赔”等话术时,立即提高警惕。
3.资金追踪:要求查看对公账户及资金监管协议,拒绝任何转入个人账户的要求.
守护养老钱的“四不原则”:
1.不轻信高息诱惑:面对“保本高息”“投资养老”等宣传,保持理性,切勿被短期收益冲昏头脑。
2.不盲目跟风投资:投资前需核实企业资质,确认项目真实性,避免因他人推荐或从众心理而盲目参与。
3.不泄露个人信息:不随意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谨防信息泄露导致资金损失。
4.不参与非法活动:拒绝参与未经批准的集资活动,发现可疑行为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