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要高起点高标准设立金融法院”。这是2020年12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提出的要求。2021年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承载着这样的期待和使命正式成立。
这也是继2018年上海金融法院成立之后,国内第二家审理金融案件的专门法院。记者了解到,北京金融法院专门管辖北京市应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金融民商事案件和涉金融行政案件。其中,对“一行两会一局”等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以及其他国务院组成部门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因履行金融监管职责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第一审涉金融行政案件也由该院受理。
成立一年来,北京金融法院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面对花样迭出的金融创新,如何通过司法服务保障其有序发展?记者采访了北京金融法院以及多位业内专家,一探首年工作的“新”与“实”。
探索新类型和疑难复杂案件审理 助力提升金融治理水平
“截至2022年3月18日,我院累计受理各类案件6275件,其中行政案件411件,民事案件4476件,执行案件986件,其他案件402件,累计标的额达2193亿元。目前已审结、执结案件3881件。”北京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艳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了这组数据。
立案数千件,标的额超亿元的案件数百件,标的额最高的一起案件达到88亿元——这组数字是北京金融法院的工作成绩单。
这些案件中,不少直接关系到金融秩序规范和金融风险防范,有些还涉及一些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并无先例可循。
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长、教授李爱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短短一年内,北京金融法院受理案件已达数千件,这是金融审判需求旺盛的表现,也是该院有序开展工作的良好证明,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据北京金融法院审判第一庭负责人丁宇翔介绍,该院受理的民商事案件类型多集中在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融资租赁合同纠纷等案由。其中,“1号案”——“蓝石资产与兴业银行等”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以下简称“蓝石案”),涉及多重嵌套法律关系的分解和认定,是新《证券法》实施以来全国首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
此外,李爱君还表示,“蓝石案”是北京金融法院依《全国法院审理债券纠纷案件座谈会纪要》第9条精神突破了债券虚假陈述的行政处罚或刑事裁判前置程序,被告自陷入债务危机以来监管未进行任何处罚。
北京市京师(深圳)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京师深圳法律研究院院长王岩飞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案审理重点主要是涉案债券发行是否存在虚假陈述、各债券服务机构是否尽责及应当承担何种责任。“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家也加强了金融资本市场的规范管理,此案将会明确债券服务机构勤勉尽责义务的边界,在整个业内形成示范作用,有助于规范债券中介机构的服务活动,保障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保障金融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王岩飞如是评价该案的示范效应。
“定制化”“智能化”服务 让金融司法更加便利人民、贴近人民
除了“蓝石案”,北京金融法院受理的“乐视网案”也颇具代表性。记者从北京金融法院了解到,众投资者诉乐视网、贾跃亭等22名被告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系北京法院受理的首例证券纠纷普通代表人诉讼案件。
“从2015年开始至今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剧增,乐视网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是典型案件之一。”王岩飞对记者解释,由于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涉及人员众多、涉案金额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此类案件的审理给司法机构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应对中小投资者分布广、诉讼成本高、维权难度大等问题,北京金融法院研发“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在线平台”,目前已运用于“乐视网案”中。记者了解到,2000余名投资者通过平台进行权利登记并参加诉讼,最大限度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对于该案,李爱君表示,“乐视网案”重申“默示加入、明示退出”的证券侵权纠纷普通代表人诉讼制度,给予中小投资者保护,以高质量的司法有力保障各方权益和推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此案的审理对于中小投资者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及促进证券市场有序运转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实际上,为了便利金融消费者,北京金融法院创新开设的“定制化”服务还不止如此。李艳红告诉记者,对“上班族”等特定群体的个性化诉讼需求,该院开办“午间、夜间法庭”,审理案件153件,服务当事人398人次。此外,该院为诉讼当事人打造“智能化”服务体系。例如,设立司法指导中心暨中小投资者、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站,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开通交易数据查询“绿色通道”,促进案件智能化、信息化、集约化办理。
“我院全面推进全流程无纸化办公办案,新收案件均实现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可在线完成立案、调解、庭审、送达等全部诉讼环节,当事人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各类诉讼活动,诉讼全程不需要再提交纸质材料。”李艳红介绍。记者在北京金融法院的诉讼大厅见到了自助立案、文书生成、诉讼风险评估、金融类案查询等智慧诉服设施。
除了这些“硬设备”,该院还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式”解纷途径。建设“一站式”金融多元解纷机制,实现立案申请、委派调解、案件回转的顺畅衔接。据介绍,2021年9月,该院通过该机制,成功化解一起标的额6000万元的新型证券上市保荐合同纠纷,从收案到办结仅用时36天,从协议达成到实际履行仅用时9天,为当事人节省诉费30余万元。
科技成色足 聚焦前沿领域司法需求
“北京金融法院设立的意义不仅在于将上海金融法院的模式及经验进行复制推广。”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权威对记者表示,实际上,强调区域优势和特色,正是北京金融法院需要探索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各界对其充满期待的原因之一。
过去近一年里,在对接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方面,北京金融法院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北京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薛峰介绍,目前涉诉金融管理部门分布广泛,已全部覆盖“一行两会一局”,并基本涵盖全部金融行政案件类型。“这些行政案件涉及面宽、辐射面广、敏感性强。我院坚持依法公正审理金融行政案件,加大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力度。同时,优化行政案件办理程序,将非诉强制执行由‘二次申请’变为‘一次申请’,审理和执行周期由15天缩短为5天,促进行政执行工作成效显著提升。”
李爱君表示,北京金融法院有上海金融法院的经验参照,加之北京有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区域定位特点,有综合首都金融调控优势、探索与监管协调的金融审判的先天优势。
直面前沿领域、改革创新挑战,也正是北京金融法院的重要使命。从该院出台的《关于为北京“两区”建设中金融领域改革创新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若干举措》可以看出,北京金融法院聚焦新型权益保护,助力解决“疑难杂症”。例如,聚焦金融科技创新,提出加强对金融领域法定数字货币、网络虚拟财产、数据等新型权益的保护,保障金融科技创新在法治轨道上稳妥开展;聚焦金融业双向开放,提出加大对中外各类金融机构合规经营活动的司法保护力度,组建涉外金融案件专业审判团队,公正高效审理涉外金融纠纷。
要实现上述目标,北京金融法院还借助新技术优化“智慧大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院设有大数据中心、电子卷宗生成中心、全国首个5G专业化审判法庭等。其中,大数据中心相当于北京金融法院的“智慧大脑”。在这里,记者看到了北京金融法院与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对接的“冒烟指数”,通过金融风险的量化与分级预警,在各审判阶段进行风险提示。此外,该院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对接,建立查扣冻证券电子平台。
在李爱君看来,当前,技术手段运用到金融活动给司法审判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司法审判运用技术手段是必然趋势。“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支持和参与金融活动,拓宽了违法违规行为的表现形式,金融风险更具隐蔽性和传染性,投资者保护难度加大。金融司法审判面对社会技术的进步,也需要技术为司法提供支持,北京金融法院在这一领域走在全国最前沿。应用技术手段促进金融法院审判效率和公平程度的提升、给当事人以便利,也是符合首都智慧城市、智慧政务建设目标的具有未来性的审判。”她建议,全国智慧法院建设都可以参考这一模式。
现代科技在司法领域的深度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完善审理案件,推动群众办事便利化。除了大数据中心,该院启用的全国首家5G融法庭、全市首家数字融合法庭,可帮助当事人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实现线上、线下诉讼场景的融合,极大节省了当事人参与诉讼的成本。此外,该院还全面推进全流程无纸化办公办案,可实现一键扫描、一键上诉、一键归档,当事人无需再提交纸质材料。截至目前,网上立案率85.7%,电子送达率91.86%,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在疫情期间,数字化的庭审更是有效防止了疫情的扩大风险,保障了群众的安全。”王岩飞对记者强调,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字司法、智慧司法,能够有效减少群众跑腿,有效节约时间和成本,更有利于群众参与诉讼活动。随着大数据的应用,智慧司法更能促进同案同判,保障司法公平,为立法、司法等工作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切实保障法律有效实施。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