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国际合作逐步深入 助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时间: 2022-03-07
分享:
字号: [打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界对于推动全球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有了显著提高。随着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推动碳减排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全球经济绿色转型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展开。

这背后离不开技术以及资金的支持。其中,绿色金融已经成为支持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工具。在2016年8月31日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绿色金融”的定义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依然严峻,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推动全球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复苏也正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同时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这些都对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也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事实上,在全球层面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与合作有着重要意义。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发展绿色金融可以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有效缓解各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发展绿色金融能够促进产业的可持续转型。资金流向对产业结构的形成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各国通过发展绿色金融,不仅能够将资金引向绿色低碳产业,而且能够对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形成“虹吸效应”,进而推动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的规模聚集效应,持续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

最后,发展绿色金融能够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社会公众是生产、消费与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随着绿色金融逐渐渗透到社会经济方方面面,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将不断加深,自觉形成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国际合作,为推动全球绿色金融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2016年,我国在担任G20轮值主席国时提出将绿色金融纳入G20议程,并成立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2017年底,我国联合法国、荷兰、德国等多国金融监管部门共同成立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目前NGFS已经成为重要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平台。

202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从绿色项目界定标准、绿色债券发行管理模式、绿色债券发展框架等方面对旧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进行了优化。同年11月4日,由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以下简称《共同分类目录》)。《共同分类目录》融合了中欧各自目录的特点和优势,对推动中欧绿色投融资合作、引导跨境气候投融资活动、降低跨境交易的绿色认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市场主体可在自愿基础上采用《共同分类目录》在国际市场发行和交易绿色金融产品。

展望未来,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依然任重道远。汪惠青表示,第一,要加强各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政策协调。绿色低碳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也成为全球竞争新的制高点。但可持续发展问题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各国应从大局思维出发,摒弃恶性竞争,加强政策协调,在竞争合作中推动绿色金融共同发展。

第二,要推动绿色金融国际标准体系建设。绿色金融标准是绿色金融领域的“通用语言”,具有规范绿色金融相关业务和确保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作用。从各国绿色金融实践来看,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完善是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瓶颈。为形成更好的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氛围,各国不仅要尽快形成统一的国内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还应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国际标准体系建设相关工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充分考虑多方诉求,致力于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国际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绿色金融的主流化。

第三,要积极构建绿色金融全球数据共享平台。目前来看,全球各国绿色金融发展都面临信息基础设施缺失、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国际合作带来不小的挑战。未来还需在国际范围内提高绿色金融数据的质量和数据可获得性,拓宽绿色金融数据分享渠道,以更准确、透明的基础数据,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提供便利,同时降低绿色金融合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