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行首席经济学家表示,数据表明,亚太地区日益加强其对全球经济、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贡献。在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及时、可靠的精细数据对于制定、实施及监测政策和考察进展等发挥着关键作用。虽然经济发展速度喜人,但不少指标也显示出亚太地区仍面临许多挑战。
亚洲开发银行(亚行)本月10日发布了第50期年度统计报告《2019年亚太地区关键指标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总结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49个亚行成员的经济、金融、社会、环境指标等综合最新统计数据。通过对1000多项指标的数据分析,报告指出,相较于本世纪初,当前亚太地区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和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方面的贡献日益突出。
经济发展速度迅猛
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的极端贫困人口已从2002年的11亿人降至2015年的2.64亿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亚洲和太平洋岛国占全球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30.3%上升到2018年的42.8%。购买力平价是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目的是对各国的GDP进行合理比较。按此指标计算,亚洲经济体排名分别是中国、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和韩国。2016年至2018年,所有亚太地区经济体的GDP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印度的GDP增速在这3年中最高。
国内材料消耗衡量一个经济体直接用于生产过程的材料总量,这一指标的快速增长也从侧面展示了亚太地区经济的腾飞。报告显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国内材料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237亿吨增加到2017年的536亿吨,增长了一倍多。2017年,该地区人均国内材料消费量最高的是澳大利亚、蒙古国和新加坡。
2018年,亚太地区在全球GDP中所占份额(现价美元)超过三分之一,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作为高价值产品目的地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2000年,亚洲仅贡献了全球23.0%的出口收入,2018年这一数字增长至30.2%。
亚行首席经济学家泽田康幸表示,数据表明,亚太地区日益加强其对全球经济、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贡献。在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及时、可靠的精细数据对于制定、实施及监测政策和考察进展等发挥着关键作用。
民众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经济发展带来了民众生活质量的大幅提高,在亚洲发展中国家,日生活费不足1.90美元的人口比例(按2011年购买力平价计算)从2002年的33.7%降至2015年的7.0%。按绝对值计算,这意味着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人口从11.1亿人减少到2.64亿人。在报告统计范围内的18个发展中成员经济体中,有11个国家的底层收入人口的人均家庭支出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总人口的人均家庭支出增长率。
此外,2000年至2015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一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0年的6.9%下降到2017年的3.1%。与此同时,与2000年相比,亚太地区初等教育水平有所提高,儿童的受教育机会日益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报告审查期间,女性的入学率增长超过了男性。2017年,在拥有相关数据的35个亚行发展中成员国中,有30个国家的小学教育水平男女均达到或超过90%。相比之下,在2000年,35个经济体中只有20个达到了同样的初等教育水平。
未来仍面临挑战
虽然经济发展速度喜人,但不少指标也显示出亚太地区仍面临许多挑战。首当其冲的便是环境问题。报告指出,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一般都伴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突出。2014年,亚太地区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近一半。数据显示,在亚太地区人口最多的10个经济体中,印度、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城市地区的空气污染水平最高。
此外,人口老龄化以及性别平等也是亚太地区在发展中面临的另一大问题。从现有趋势看,亚洲人口老龄化速度比欧美更快,不少国家面临“未富先老”的难题。2018年,亚洲开发银行各区域成员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平均达到8.6%。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为亚太地区发达经济体长期的结构性金融交易带来风险,也为宏观经济环境带来压力。在亚太地区的国家中,妇女充分参与政治领导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018年,仅有三分之一的经济体超过了女性在国家议会中占比20%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