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我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三大挑战

时间: 2018-12-03
分享:
字号: [打印]

       “产业+金融”“金融+科技”,无论二者怎样融合,都离不开赋能实体经济这一本源。在日前召开的“2018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上,与会者共同就大变革之下的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


       “大变革之下的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只有实体经济根深蒂固,金融才能枝繁叶茂;只有金融血脉畅通,实体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徐福顺表示。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提出了许多更新、更高的要求。


       对于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李东荣表示,要有序推进中国的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以更好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是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内容。据相关部门统计,2017年,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7.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2.9%,位居全球第二。而国内的一些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充分体现了数字经济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将金融资源更加高效地配置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从而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对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认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需要良好的金融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只有在这个前提下金融才能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表示,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势在必行,这是金融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一个金融创新都要按照这种金融的职责和功能来发挥作用。


       中央企业积极探索产融结合


       我国实业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同时,一些中央企业也在产融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其作用是及时提供符合企业和产业特点的差异化金融服务,实现以融促产,推进实业更好发展。


       据介绍,截至2017年年底,国务院国资委作为出资人的中央企业共有持牌金融子企业85户,资产总额8万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71户,资产总额约3.4万亿元。


       徐福顺认为,尽管中央企业金融业务整体规模不大,在金融行业所占的比重较小,但是它们的资产质量稳步提高,风险总体可控,在推动主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撑企业创新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中央企业在有效利用金融业务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徐福顺表示,有的企业集团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直接融资占比较低,资本结构还有待优化;有的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深度不够,金融业务对主业实业的促进带动作用不够强;有的企业集团金融业务管理能力不够高,专业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深入研究、认真加以解决。


       针对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向,徐福顺表示,将着力推动中央企业科学制定产融结合发展规划,坚决防止贪多求全、脱实向虚,切实发挥好产业金融背靠产业、了解行业的优势,聚焦发展与集团产业特点相结合、相符合,主业需求相配套的金融业务,不断提升服务主业实业的能力和水平。未来将探索开展分类管理,因企施策,对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应当允许开展多种金融业务,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对于金融业务效益不佳,产融结合不突出的企业加快推动金融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于主业整体亏损,资产负债率较高,现有金融业务风险较大或服务主业的作用不明显的企业严禁新增金融业务投资。


       严控金融业务风险


       可以看到,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驱动下,金融业的颠覆式创新正在加速,传统与新兴金融机构的融合式发展日趋明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金融产品、金融模式和金融生态,成为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新动力。高速生长的新金融业态也使得金融能够更好的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


       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李晓鹏表示,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金融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这样才能使传统业务焕发出新的“青春”,培养出新的更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好的金融产品,塑造出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他认为,金融与科技融合是在产品、机构、功能等方面的全功能的融合,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金融和科技融合的新时代,未来希望为消费者提供更受欢迎的金融产品。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李礼辉认为,根据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早已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复杂的产品结构体系、信息化的交易体系、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跨机构、跨平台、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和交叉性的金融业务所占的市场比重逐步增加,金融业综合经营成为趋势。


       与会专家表示,在感受到技术进步和业态多元化的同时,不应该忽略由此带来的风险挑战和监管难题。无论是产融结合,还是金融科技创新,都要严格控制金融业务风险。



       来源:金融时报